期末复习部编七上期末复习提纲
日期:2025-09-06 04:01:32 | 作者: 上海体育频道直播在线观看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
①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地点)、距今约170万年(时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地位);
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时间)、采用打制方法制作石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④山顶洞人,发现于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地点)、距今约3万年(时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体貌特征),懂得人工取火,有审美观念,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处在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度的阶段)。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③聚落、④磨制石器的发展。
5、遗址中发现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出土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猪纹陶钵)。
5、遗址中出土弓箭、长矛、渔网等工具,反应生产工具一直在改进,说明生产力慢慢的提升。半坡人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
【造成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住房样式差异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也不同。河姆渡居民处在长江流域,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防潮、通风;半坡居民地处黄河流域,北方气候干冷,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
①黄帝部落VS炎帝部落(阪泉之战); ②炎黄部落VS蚩尤部落(涿鹿之战)。
2、炎黄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尧舜禹的禅让【“公天下”】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原始的民主)
请注意:【史料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就可信度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比二手史料的可信度要高。一手史料主要有考古发现、影像资料、历史照片等;除了一手史料,剩下的都是二手史料,如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史书等。】
夏商周时期(指我国的奴隶制社会阶段):时间范围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
社会变革的表现:【政治上】(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社会渐渐形成【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定都阳城。
2、启(禹的儿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
1、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定都亳。
2、盘庚迁殷: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原因)。【“殷商”“殷墟”得名于此】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定都镐京(镐)。
【夏商周三朝的建立与三朝的灭亡:得到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任何时期、任何一个时间里、任何统治者采取任何举措,其根本目的都是为维护或巩固自身的统治(利益)】
1、青铜器的功能转变: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鼎”:成为权力大小和身份等级的象征。】
甲骨文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最多的)、指事、会意、形声(最进步的)、假借等。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铭文或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2、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等都反映出这一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3、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①形成了局部统一;②形成了民族交融;③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5、快速正确区分《春秋争霸形势图》P31与《战国形势图》P34的技巧:注意图中是否有“晋国”【战国时,“赵魏韩”“三家分晋”】
2、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1、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准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如:井田制(经济基础)瓦解,奴隶制崩溃(上层建筑),又如: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经济基础),封建制度形成(上层建筑)】
4、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徙木取信的故事)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贵族”为奴隶主贵族)【此项措施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改革遭到阻碍】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最根本的变革】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富)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兵强)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福相倚)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学的局面,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政治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俭”
法家的思想迎合了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得到绝大多数诸侯国国君的推崇和重用。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俗称‘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权。
【郡县制的实施,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同:二者都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异:分封制下,诸侯有自己的领地、爵位世袭、权力极大,导致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郡县制下,郡守、县令没有封地、由皇帝直接任免、食俸禄,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统一文字;(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一般情况下,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个朝代末期出现农民起义的原因大多是基本相似的,主要体现为统治者残暴或无能、朝败、人民负担沉重,流离失所(主观原因)、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客观原因)。最终爆发起义。】
3、刘邦胜利原因:项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而刘邦善于收揽人才,赢得民心。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今天的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推行“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政策。】
汉高祖的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为平民;③鼓励人民农业生产;④轻徭薄赋
措施:①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军事上:进行漠北战役、打败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保证边境地区的稳定。
汉武帝的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思想上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都是比较温和的方式。
1、巩固统治的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和刑法;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封建社会的第三个盛世。
2、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1、起义爆发的原因:朝败,时局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根本原因);自然灾害频发(客观原因)。
2、张角创立太平道(道教)。通过传教扩展势力,公元184年,有组织有准备的发动起义,因起义军头裹黄巾,史称黄巾起义。起义历时9个月,最终被。
BC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联络大月氏(zhī)夹击匈奴,目的未实现。但了解了西域。
BC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目的实现。沟通了西域。
学习张骞的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探险,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丝绸之路的线):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玉门关,到达今新疆境内,到达安息(中亚、西亚),最西至欧洲大秦(古罗马)。
西域的核桃、葡萄、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动植物、宗教艺术)传入中原。
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融通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交流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传播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极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了中外文明。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东西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即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2、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出使西域,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后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2、纸未被发明之前,我国古人曾用作书写的材料有:甲骨、青铜器、简(帛)等,这些书写材料缺点明显,有的不便书写、有的价格昂贵、有的笨重且不易保存。
2、东汉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成为“医圣”(“坐堂医生”)。
3、东汉名医华佗,擅长针灸、汤药,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被后世成为“神医”。
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汉中、巴蜀地区的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四川青城山,宜宾真武山。
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传播原因: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寄托;统治者扶持。
佛教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对社会、思想、文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敦煌莫高窟等)
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时间范围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589年;
先后出现了几十个国家朝廷——政权分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
: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类似于30页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招揽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发展生产。
(成语故事)公元208年,曹操为南下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孙刘联军
直接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最终的原因:三国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翻车:一种灌溉工具。】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补充: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赤壁之战(孙刘大败曹操)、淝水之战(东晋大败前秦)。
仅统一过北方(局部统一)的政权或人物有:曹魏(曹操)、前秦(苻(fú)坚)、北魏(鲜卑拓跋氏)、北周。统一全国的朝廷有: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6年,魏国大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①封王势力过大;②皇帝昏庸无能;③统治阶级奢侈腐化3、八王之乱的影响:①西晋从此衰落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4世纪后期,氐(dī)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皇帝苻(fú)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均定都建康,史称“南朝”。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北方)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本原因);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北方战乱,南方比较安定;④人民辛勤劳动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兴修水利;改进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育秧移栽、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②手工业快速进步;③商业活跃,(建康(今天的南京)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分裂混战。对南方——南方相对和平安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
(性质:一场封建化改革)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文化上;相互学习。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交融的影响: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它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内容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祖冲之,南北朝时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②天文历法方面: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结果相比,只差50秒;他创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书法:鍾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西晋设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东晋的王羲之,时人称赞: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也被后人誉为“书圣”。绘画: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主要地位。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擅长人物画,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
雕塑:南北朝时期,为弘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