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日期:2025-03-19 11:23:53 | 作者: 上海体育频道直播在线观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重要驱动力,指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路径。乡村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稳步实施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路径和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创新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逐步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才能让农业产业强起来;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走生态低碳之路,赓续农耕文明,才能让农村美起来;未来,必须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核心战略地位,优先支持,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农业强国道路。

  乡村科学技术创新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是农民生存的根基,是乡村发展的命脉。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可以培育优良品种,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发展智慧农业。例如,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的作物新品种;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改造传统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可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乡村科学技术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可以严格耕地保护,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粮食供给能力。例如,利用遥感监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能轻松实现耕地数量的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利用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微生物修复等技术,能大大的提升耕地质量;利用绿色防控、生物防治、无公害生产等技术,能够更好的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科学技术创新可以促使我国农业走上生态低碳发展之路,赓续农耕文明。

  乡村科学技术创新是增进农民收入和福祉的有效途径。农民是农业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可以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例如,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通产销对接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利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平台等技术,可以培育发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断的提高,能够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突破,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民福祉,不断实现农民稳步增收。

  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科学技术创新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和推动者,它包括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农民等。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创新主体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农业基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种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第二,一些农业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方向和课题设置往往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预期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导致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不高。第三,一些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中显示,我国389家上市涉农企业创新指数为47.28,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乡村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是决定农业科技创新规模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规模不足、投入力度不大。据统计,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65%,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比重均在1%以上。其次,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结构不合理,缺乏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和渠道。据统计,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府投入占总投入的76.3%,而社会投入仅占23.7%。最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效率不高,存在一些重复投入的现象,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难以保证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率低。农业技术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和应用的关键步骤。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转化率还较低。首先,农业技术转化的机制和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不明确,影响农业技术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农业技术转化的平台和载体不完善,缺乏专业的技术转化机构和服务网络,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影响农业技术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基层推广公益性属性不断退化。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相互脱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严重不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某些地方正在不断退化,基层推广人员队伍正在不断萎缩。

  乡村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短缺。农村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大。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汇聚于农村,而农村相对于城镇而言,在生活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农村本土人才外流,并且难以吸引高层次、年轻化人才的流入,农村劳动力外流仍是主流趋势。从结构上来看,目前的返乡人口多为中老年人口,但该类人群普遍对科技成果的接受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政策贯彻效果及农业技术创新的普及推广。在科研成果落地推广过程中,农业的一线从业人员是主要受众,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成果推广的效果和程度。

  (上图为在草莓种植中创新运用光生物LED 植物照明、垂直立体种植、植物营养与作物栽培、环境控制与机械设计等高新技术,形成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引擎。要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构建新型科研攻关体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投入规模和强度,强化现代农业核心技术攻关,立足实际,强化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培养,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新跃升,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进而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

  构建新型科研攻关体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一是构建新型科研攻关体制。要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扫除阻碍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二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发展新机制,让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三是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基层主体的参与,尤其是要发挥好乡贤作用。充分发挥乡贤作用,使其发挥聪明才干,以乡贤之力提高基层农业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投入规模和强度,强化现代农业核心技术攻关。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基础研究。要坚持农业科技优先发展方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让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0.67%,尽快提高到全国科技投入强度平均水平(1.5%),并且逐步接近农业强国水平(2%~3%)。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经费,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优惠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立足实际,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培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深化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农业科技人才的学习需求,并鼓励和支持其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与农业生产实践的对接,与农业生产者、企业家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学技术创新项目,提高其科技研发水平。

  改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一是通过基层乡镇机构改革,规范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专岗,进一步整合各方人力资源,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充实基层农技人员力量,优化基层农业工作体制机制。二是通过政府购买农技推广服务清单等方式,支持社会化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力量承担可量化、易监管的农技服务。三是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个性化精准化农技服务,引导其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农技推广服务联结机制。

  建设科创型社会主义科技新村,促进科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是加快建设科创型社会主义科技新村。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主导相结合,在强化政府支持基础上,加强机制创新,激励广大农民、科技人员、农村企业、中介机构等力量广泛参与科创型社会主义科技新村建设。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室及实验基地在科技新村建设中的应用,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三是做好科技人员的培育与援派。积极培养科技新村本土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加大科技特派员等科技力量进村下乡,将众多科研成果更好地传授给农民,把突破农业生产瓶颈的实用技术真正留在农村。

  乡村科学技术创新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既可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进农民收入和福祉,又能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应用科技、善于利用科技,通过构建新型科研攻关体制,加强农民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提升投入规模和强度,强化现代农业核心技术攻关;立足实际,强化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队伍培养;建设科创型社会主义科技新村,促进科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释放并发挥乡村科学技术创新的潜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让农村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真抓实干、多措并举推进乡村科技创新,以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县郡风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补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论述 - 今日头条

  县郡风云:农民与集体土地的同步组织化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