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蒋介石亲临延安他才清楚自己的对手是多么的厉害

日期:2024-12-18 03:56:08 | 作者: 上海体育频道直播在线观看



  1947年8月,国统区各大报纸的头版刊登了一张照片,画面中蒋介石在胡宗南及其他高级将领的陪同下,神态自若地站在延安的窑洞前,手持拐杖,身穿整洁的军装,显得精神矍铄。这一刻被认为是蒋介石生涯中的辉煌瞬间之一,因为就在不久前,他的黄埔学生胡宗南率领二十万大军“占领”了延安,声称“摧毁”了的指挥部,歼灭了大量敌军。这一系列所谓的“胜利”似乎令蒋介石信心大增。

  事实上,自国共两党开战以来,尽管蒋介石麾下的军队拥有数量上的非常大的优势,却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势力。不得不承认,蒋介石本人并非无能之辈,他能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并让诸如白崇禧、李宗仁、阎锡山等风云人物臣服于他,这绝非等闲之辈所能为。

  然而,在与的较量中,蒋介石却屡遭挫败,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当胡宗南攻占延安的消息传来时,蒋介石特意从南京飞赴延安,意图向外界宣告国共斗争中取得的所谓“决定性”胜利,同时也想亲自探访这片被誉为“革命圣地”的土地,了解其独特之处。

  当蒋介石参观曾办公与居住的地方时,一件物品吸引了他的注意,顿时让他领悟到了连连失利而却日益强大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物件引发了蒋介石的深刻反思?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这样的顿悟?

  1946年6月,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斡旋与谈判后,最终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撕毁了和平的面具,大举侵入解放区,标志着国共内战的全方面爆发。蒋介石甚至傲慢地宣称,只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赢得胜利。这一自信并非毫无依据。

  当时,控制着全国76%的领土,拥有3.4亿人口,掌握了所有主要城市和绝大多数铁路交通线,几乎独占了所有近代工业及丰富的物资资源。正规军人数超过400万,不仅接收了120万日军的全套装备,还获得了美国的军事援助,拥有39个师的现代化美式装备。相比之下,领导的正规军与民兵总数仅120万,装备简陋,主要是依靠步枪和简易武器。因此,在军队规模、武器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均占有显著优势。

  面对的全面攻势,和中央制定了一项战略,即“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敌人”。经过八个月的对抗,军队损失了70余万兵力,其全面进攻计划宣告失败。

  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随即调整战术,将全面进攻转变为局部重点进攻,集结94个旅的强大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及的核心指挥中心——陕北解放区。1947年3月10日,蒋介石指示胡宗南秘密攻打延安,企图一举摧毁的指挥中枢。然而,这一计划很快被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高级情报人员熊向晖揭露,使得得以提前部署应对措施。

  胡宗南作为内著名的“西北王”,长期经营西北地区,麾下拥有一支二十多万人的精锐部队,来势汹汹。而当时在陕北的力量主要由刚组建不久的西北野战军构成,由彭德怀指挥,总兵力仅有两万余人,且武器装备陈旧,平均每名战士仅有不到十发子弹,是几支野战军中最薄弱的一支。在这种不利情况下,直接与胡宗南硬拼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和中央决定放弃延安,主动撤离。

  当时,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因为中央已在延安驻扎十余年,延安作为闻名遐迩的红色首都和革命圣地,其象征意义非凡。人们担忧放弃延安可能会对革命事业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的备战工作到底该如何做?一定要疏散吗?可否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

  “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应该拦挡他们进占延安。你知道吗?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认为自身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

  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

  当地的老乡则更是想不通,毛主席以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一决策:比如说,有个人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途中遇到了一个抢劫的强盗,想要夺走他的财富。这个人该怎么样应对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舍弃这个包袱,那么在与强盗搏斗时,行动将会变得笨拙,很可能没办法取胜,最终不仅丢掉性命,连财物也会落入强盗之手。相反,如果他果断地放下包袱,轻装作战,就能动作敏捷,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战斗力来对抗强盗,不仅能成功抵御袭击,还可能击败甚至消灭强盗,最终保住那些金银财宝。我们今天暂时放弃延安,就是要将这个包袱转嫁给敌人,从而使我们在战斗中更加主动、灵活,能够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待时机成熟之时,我们再发起反击,延安自然会重新再回到我们手中。

  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他自以为进攻延安这步棋下得非常高明,可结果却是落入了的设计好的圈套。毛主席不是害怕蒋介石进攻延安, 而是害怕蒋介石不来进攻。

  3月13日起,胡宗南集结的25万大军全部就绪,开始对延安发动进攻。我军西北野战军的一部分在外围持续抵抗,以掩护中央机关的安全撤退。经过六天的激烈战斗,毛主席和中央机关顺利撤出,守卫部队也随之撤离,只留给胡宗南一座空城。胡宗南在“占领”延安后,迅速向蒋介石发去了电报:

  “ 延安大捷,我军经七昼夜的激战,是役俘虏敌五万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正在清查中。”

  “宗南老弟 , 将士用命 , 一举而攻克延安 。功在, 雪我十余年来积愤, 殊堪嘉尚, 希即传谕嘉奖, 并将此役出力官兵报核, 以凭奖叙。戡乱救国大业仍极艰巨, 望弟勉旃。”

  实际上,这些伤亡数字完全是胡宗南自行编造的,目的是向蒋介石邀功请赏。倘若蒋介石愿意仔细核查,便会发现胡宗南电报中的诸多疑点。

  当时,我军在陕北的总兵力不足三万人,胡宗南怎会是消灭五万人呢?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在夸大其词。

  然而,蒋介石对这位得意门生极为信任,并未进行详细调查,便接受了胡宗南的报告,随即授予他“河图勋章”,并晋升为“陆军上将”。

  常言道,最了解一个人的往往是对手。蒋介石的这一性格弱点,早已被看透,他曾说过:

  “但此人(蒋介石)的特点就在这里。他只顾想他自己的, 而别人在想什么 , 怎么想的 , 他一概不管 。”

  他特意安排了一批部下装扮成共军战俘,这中间还包括一名国军军官装扮成被俘的共军旅长,模仿的硬汉形象,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

  这些事都被熊向晖记录在了他后来发表的专文《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中。胡宗南后来也因为这件事,没少被白崇禧、李宗仁等军部大佬取笑。

  胡宗南进入延安后,第一时间前往毛主席曾工作和生活过的枣园窑洞。当然,此时窑洞内已空无一物。

  他不由自主地坐在的桌前,打开抽屉,一眼便看到里面有一张纸条,那是一张对折的白纸。胡宗南心生疑惑,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毛主席遒劲的笔迹:

  这就是毛主席的幽默之处,他明着告诉胡宗南,就算你占领了延安,也无济于事。眼见心思看穿,无奈之下,胡宗南只好苦笑几声。

  局势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发展。利用胡宗南急于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进行决战的心态,毛主席指挥部队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逐一击破,持续削弱敌方的战斗力。

  3月26日,就在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的第六天,根据亲自制定的战略方针,并在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西北野战军在延安东北方向的青化砭以南设下埋伏,一举歼灭了军第三十一旅的3000余人,取得了青化砭战役的胜利。

  到了4月中旬,胡宗南改变部署,指挥8个旅从蟠龙、青化砭向西推进,同时派遣驻扎在瓦窑堡的第一三五旅南下,企图在蟠龙与青化砭西北地区消灭西北野战军主力。对此,西北在瓦窑堡以南设伏,于羊马河地区成功歼灭了军第一三五旅的4700人。

  4月下旬,胡宗南因接连失利而愈发焦躁,他推测中央和西北野战军主力正准备东渡黄河,随即命令部队向北推进,并调动第二十二军从榆林南下,意图在葭县地区对西北野战军形成夹击之势。

  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以一部分兵力伪装成主力,诱使敌军主力北上,而真正的主力则秘密南下,突袭军的重要补给基地蟠龙镇,歼灭了6700余名守敌,并缴获了大量粮食和军需物资。

  将这种战术称为“蘑菇”战术,其针对的是敌军急于与我方决战的心态,通过小部队与敌周旋,使其疲于奔命、消耗殆尽、陷入困境,而我方主力则隐蔽待机,保持冷静,直至敌人疲惫不堪且孤立无援时,再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各个击破。

  就这样,胡宗南在陕北被牵制,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没取得进展,反而遭受了重大损失,正如毛主席所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前进不能,后退亦难。

  此时,身处南京的蒋介石显然没有体谅到胡宗南的困境,相反,他对国军的胜利充满信心,并决定亲自前往延安视察。

  1947年8月7日上午,在蒋经国、俞济时等人的陪同下,蒋介石乘坐专机“美龄号”抵达延安。在延安简易的机场,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下飞机,显得踌躇满志。

  “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邀请到重庆,今天我来到延安回访,遗憾的是,并未邀请我,是我自告奋勇前来。我想看看这个充满神秘的地方究竟是怎样。”

  下机后,蒋介石立即被胡宗南派出的重兵护送至延安条件最好的边区宾馆。为了讨好蒋介石,胡宗南不仅从西安运送了各种生活用品,如澡盆、餐具、马桶等,还组织了一些会唱歌的人举办了一个“入城仪式”。

  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创作新歌,胡宗南临时将的歌曲《东方红》改编,将原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改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听到改编后的歌词,蒋介石心情大好。

  在与将领们召开军事会议之后,蒋介石提出想去参观曾经居住的枣园。到达枣园后,他看到了曾经居住的窑洞:

  “那座窑洞与当地农民的住所并无二致,门窗是未经油漆处理的旧木头制成,洞内墙面剥落,靠近窗户的榆木桌表面凹凸不平,简陋的床也是用榆木钉成。”

  这一幕让蒋介石深感震撼,尽管他与交锋多年,知道人生活简朴,但他未曾想到竟会简朴至此。

  蒋介石很难来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这位老对手是怎么样保持高昂的斗志,如何有效地指挥千军万马,并在这张粗糙的桌子上撰写出如此犀利且富有文采的文章。

  相比之下,内部高级将领的奢侈生活、贪污军饷、欺压百姓等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以至于当杜聿明怀疑郭汝瑰是间谍时,理由竟是郭汝瑰家境过于清贫。

  参观完的窑洞后,蒋介石又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注意到一个纺车,便询问胡宗南这是做什么用的。

  对于这类中国传统农具,蒋介石并不熟悉。他早年皈依基督教,日常饮食以西餐为主,居住在西式建筑中,每日接触的都是政界精英与外国宾客。

  他已经与广大基层民众的生活脱节,对于普通百姓的想法和生活追求缺乏了解,因此不认识纺车也在情理之中。

  “延安被我大军围困,这里长年物资匮乏,据说这是亲自纺纱用的,的领导人都,包括、周恩来等都会纺纱。”

  蒋介石俯下身,随手摆弄了几下,气得脸都变了颜色。一党领导人竟然亲自做这种粗活,这让他感到难以置信。

  参观完院子后,蒋介石让随行人员离开,独自一人在的窑洞里待了许久。或许,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他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随后,蒋介石又参观了抗大学校,发现这所被誉为的黄埔军校的地方,实际上只有一排简陋的窑洞教室,没有一点像样的教学设备。

  黑板是由木炭灰涂抹而成的,蒋介石轻轻在黑板上一按,手指上便沾上了黑色印记。学员们则坐在小凳子上,在露天礼堂中上课。

  当得知大多数共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学习过时,蒋介石沉默了许久,最终发出了一声感叹:

  “若论条件,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里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慢慢的变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蒋介石在延安停留了一日后便匆忙离开,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到访延安。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让他感到极度不安,心情沮丧,心理上的挫败感加剧,某一些程度上加速了政权的崩溃。

  1949年,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发动了渡江战役。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随之土崩瓦解,被迫撤退至台湾。临行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