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代号 713收到请回答!

日期:2024-05-21 02:59:33 | 作者: 分级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宣布我国从此摆脱科技落后的面貌,变成全球上第五个拥有的国家,这少不了国家坚强后盾的支持,也少不了大量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劳动成果,特别是那些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举,想要同美国,苏联一样,拥有代表国家实力的核工业,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但我们没畏惧困难,而是迎难而上,在1958年成立了“五厂三矿”为发展核工业做准备,当时人们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战天斗地。“三矿”基本功能就是为发展核工业提供原材料铀矿石,包括湖南郴县711矿,衡阳大浦712矿和江西上饶的七一三矿,其中七一三矿是专门为发展核工业成立三大铀矿之一,隶属于二机部,始建于1958年,专门生产有“黄饼”之称的核燃料,出于保密的需要,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代号七一三。所指就是我国第一座铀矿采冶联合企业,江西上饶的七一三矿水冶厂。

  1956 年8月,中南三〇九地质大队勘探航测发现,江西上饶坑口地区有铀矿。并于1957年10 月提交了地质储量报告。1958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二机部决定成立 413工程处,同年6月就批准了在江西上饶坑口矿区上马建设的选址报告。由中南矿冶公司委派张亚贤、张学习、杨尚芳、黄振理等同志负责筹建工作。从此,拉开了江西上饶坑口矿区建设的序幕。

  坑口矿区按照苏联的设计的具体方案,采出的矿石全部通过公路、铁路运送到湖南衡阳二七二厂处理。当时二机部十二局设计院根据坑口矿区的真实的情况,大胆提出了矿石不送二七二厂处理,而在坑口矿区直接建设水冶厂的设计方案。

  1958年10月,部局批准了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由部十二局设计处完成的江西上饶坑口矿区建立水冶厂的设计方案。

  七一三矿是二机部矿冶系统第一批建设的厂矿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坑口矿区上马得到了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全力支持。提出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所以很快就从部队接收了大批的、,又从全国各地、国家机关调入了各类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大批人员汇集于此,给坑口矿区带来了生气和力量。

  七一三矿建设初期,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再加上当时苏联突然撤走专家,拿走技术资料,停止技术援助,这给建设带来了更大困难。在困难面前,大家没有低头,而是迎难而上。没有路自己修,没有房自己搭草棚睡地铺,吃不饱就想办法用“瓜菜代”。为了凝聚人心,奋发斗志,矿党委提出了以矿为家,有啥干啥的号召。全矿上下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分职务,不分工种,不计报酬。七一三矿人就是用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大力协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从1958年6月筹建,到1960年6月,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先后建成了采矿场、水冶厂、自备电厂、机修动力厂、尾矿坝、铁路道旁仓库、矿生活区和各类为生产、生活配套的附属建筑。为后来的设施安装、试车、试生产创造了条件。

  七一三矿,是个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的企业,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三矿人的心中。

  对于当时的中国,铀矿采冶是高新科技。“我过来以后在上海学习了半年,到了矿上一开始也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接触到太多的新事物和新名词。” 原七一三矿纪委书记王启丁,当年从部队以预备级军官的身份退伍转业到这里。

  “你看那个楼,”原七一三矿党委书记刘安成对记者说,“那就是原来储存矿石的厂房。”他指向的是这片场地边缘,靠着山的两栋房子,中间有一道走廊连接。左边的房子是先建的,下层没有窗户,储存山上采下来的铀矿石。

  另一个方向,较低位置的一块平整空地上大片痕渍未干,是原来澡堂所在的位置。工作一个班满身泥巴满身水,下班前必须洗澡,洗完澡还要把手伸进一个仪器。“合格可以下班,不合格的话,就重新再洗,这是辐射安全防护的要求。” 原七一三矿新产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经理李鸿仪说。现年80岁的他,那会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在安全防护科剂量室工作。

  在大路的尽头,一排四个贮存罐屹立着。它们是酸罐,曾经其中满载着酸液,用来对铀矿石进行浸出,将其从固相转变为液相。如今它们像失去血液的躯壳,满身岁月侵蚀的斑痕,而骨架依旧顽强。

  在它们身后的山上,隐约可见一条小道。刘安成介绍说,这是当年开辟的一条运送物资和设备的道路,从十几里外的枫岭头火车站通到这里。从山脚拾级而上,台阶不宽,到上面看见这条路也不宽,铺路用的砖头破损翻起,路的两端延伸没入草莽间。

  从山上往下俯瞰,七一三矿包裹在山岭叠翠之中。作为当时隶属二机部的全国百余个核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神秘、神奇、神圣是其本色。

  完成神圣的使命,却离不开“愚公移山”的劲头。重达13吨甚至更多的球磨机、吸附塔、分级机等,包括那些巨大的酸罐,无法从山上这条路运来。没有大型运载工具也没有大型吊装设备,从枫岭头火车站卸下来后,只能利用枕木滚动的办法,加上绞磨,靠人拉肩扛从大路上运来。“搅拌机的大轴,十几米长,我们半小时倒班,4个人一班,花了13天从火车站运到厂房。”原七一三矿工会主席,87岁的魏良线年七一三矿首次车工技术比赛

  苦与不苦无须多问。他们是国家的选择,来到这里,承受常人所未必能承受,成就常人所无法成就。除了一心扑在工作上,无另外的考虑。“既来之则安之”,“以矿为家,有啥干啥”。

  住,离厂区有大约5公里距离。从住宿区到厂区的长跑,成为后来年轻人的一项团建运动。一开始是自己建的干打垒,再后边又自己建了砖房。病,有医院,现在仍然服务社区。吃在食堂,用饭票。有幼儿园有学校。“除了没有火葬场,啥都有。”

  老照片中壮观的厂区,当年从无到有的时候,起自一片荒山。当祖国一声召唤,他们自天南地北而来。吃着东北拉来的白萝卜,喝着白菜汤,洗着冷水澡,睡在老乡家的地铺上。他们齐心协力奋战在这里,一边采矿石,一边盖厂房,一边搞安装。据介绍这里挖平了两个山头。

  从1958年6月筹建,到1960年12月,仅用两年半时间,这里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铀水冶厂。1962年4月底,拿出了合格的重铀酸铵产品,也即俗称的“黄饼”。后来年矿石处理量逐步的提升,技术一再升级改造,浸回差控制在2%左右,取得62项科技成果。

  1981年七一三矿开始限产,1983年矿山结束生产,水冶厂生产任务削减。1998年开始做退役治理,建设尾矿坝覆盖工程。现在登上尾矿坝,只见一片绿草茵茵。

  来的时候都很年轻,如今厂和人都老了。老同志们极少数留在原来的住宿区,大部分去了位于上饶市区、上饶县城等地的几个生活小区。市貌日新月异,他们依旧朴素。日常散散步,幸福的是身体康健,儿女也自食其力。街头遇见呵呵一笑,笑声里便是当年豪迈的“战友”情。

  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乎不留痕迹,眼前的水冶厂也即将彻底隐去身姿。然而,令美帝国主义的核武恐吓无法得逞,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得底气与空间,其中离不开他们的光辉贡献。他们和水冶厂一道,为祖国而来,为祖国而兴,为祖国而去。来去起伏,都是祖国和时代的需要。

  “给祖国做了该做的事,价值得到了实现,无怨无悔。”七一三矿的老同志说出了他自己的心声。或许,也是这座水冶厂的心声。